首页  >  学生工作  >  学工动态  >  正文

学院硕士生团队为大通湖水生态修复注入“科研动能”

发布时间:2025-09-09 

踏察湿地,以研促护!水土保持学院硕士生团队为大通湖水生态修复注入“科研动能”。

1.青年学子踏晨露,执笔为大通湖“生态把脉”

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通湖的湖面,水波荡漾间,一群年轻的身影已穿梭在湿地的芦苇荡中——他们是水土保持学院的硕士生调研团队,正带着专业仪器与科研热忱,为大通湖水生态修复工作开展系统性的湿地植物专项调查。

2.精准把脉水生态,科学评估修复效

此次调研并非简单的野外考察,而是聚焦水生态修复成效的“精准把脉”。团队成员以大通湖水生态修复项目区为核心,将“湿地植物监测”作为关键切入点,通过定点采样、样方调查、数据记录等标准化科研方法,逐片区域记录植物生长状况。从常见的芦苇、菖蒲,到可能存在的珍稀水生植物,他们不仅要查清当前项目区内植物的“家族成员”(种类),更要摸清不同植物的“种群规模”(数量),尤其关注修复工程实施前后,这些植物种类与数量的动态变化,以此追踪生态修复措施对植物生存环境的实际影响。

 

“植物是生态系统的‘晴雨表’,而植物多样性则是衡量湿地生态健康的核心指标之一。”调研团队负责人介绍道。基于详实的监测数据,团队将进一步深入分析:修复项目实施后,大通湖湿地的植物多样性是否得到提升?是否出现了新的优势物种?原有珍稀植物的生存状况是否得到改善?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科学研判,全面评估当前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现状,同时结合历史数据与环境因子,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,为判断水生态修复工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提供核心依据。

3.筑牢数据基石,赋能大通湖长效生态保护

除项目核心区外,调研范围还延伸至南大通湖的整个湖体及湖泊缓冲带。这片区域是湖泊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“过渡带”,对维持湖水水质、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。团队成员克服野外作业的不便,徒步走遍缓冲带的林地、草地与滩涂,全面掌握该区域植物多样性的“整体家底”,确保调研数据的完整性与代表性。
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调研的成果将不止于一份报告。团队计划以所有监测数据为基础,构建一套“大通湖区域植物多样性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”。该数据库将系统整合植物种类、分布区域、种群数量、生长态势、受保护级别等多维信息,不仅能清晰呈现大通湖湿地植物资源的“全景图”,更能为后续工作提供关键支撑:一方面,为相关部门科学评价水生态修复效果提供权威的数据参考;另一方面,也为未来湿地植物资源的长效保护、退化区域的针对性修复,以及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专项管护,提供可落地的科研依据。

4.课堂所学用于现场,科研力量守护青山

目前,野外调研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中。队员们的裤脚沾满泥土,笔记本上写满数据,脸上却洋溢着专注与坚定。他们表示,作为水土保持领域的研究生,能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态保护工作中,用科研力量守护绿水青山,是责任更是荣幸。

接下来,团队将对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整理、分析与验证,力争尽快完成数据库构建与成效评估报告,为大通湖水生态的持续改善、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,交出一份饱含青春力量的“科研答卷”。一审/李湘慧 二审/郭川 三审/何伟


关闭 打印